明末清初书画名家董其昌

明末清初书画名家董其昌——其人、其字画

图片

图片

菲特2023-08-12阅读 6140

图片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在明代书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称为“董字”。他追求自然与平淡的美学境界,其书法风格秀逸清淡,笔姿优雅,深受世人赞赏。董其昌书法的法度、气韵、个性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以其代表作品《宋词册》为例谈谈如何欣赏董其昌的书法。

图片

图片

这幅书法作品写于董其昌七十三岁时,这是老董在玩笔、玩锋之作。世人误解以为董字纤细柔弱,其实老董下笔狠,写得爽。欣赏董其昌作品,一般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图片

图片

一看锋:仔细看中锋面的运行位置变化,即可看到中锋脊不是固定在中间位置,而是随势旋转翻腾,这是南宗笔法的示法之作,莫作等闲看待。

图片

图片

再看墨:老董是玩墨高手,看线条中墨色、墨层次的变化,就能慢慢揣摩出运笔的精确。如何临?挑选一个你喜欢的单字,反复临写,写出锋面的变化,写出墨层的变化,或可略窥南宗之门径。也只有如此,你或许才可以知道,古人对于“中锋”的认识,与现代书法所强调的是不一样的。若问其中缘由,则须关注老董书论中反复提及的一个“提”字诀。

图片

图片

3、法度严谨董其昌的书法以楷书、行书为主,其楷书取法颜真卿、米芾,运笔精熟,结构平整,章法疏朗,深得颜书之神韵。其行书以“二王”为宗,笔势飘逸,姿态优美,深得王书之神髓。他的楷书以“颜体”为基础,参以“米芾”之笔,又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董体”楷书。

图片

图片

4、气韵生动董其昌的书法不仅注重法度,还注重气韵的表现。他善于通过用笔的提按、速度、力度等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线条质感,营造出不同的气韵。他的行书以《黄庭经》《乐毅论》等经典法帖为基础,融合了自己的风格和对自然的感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书风格。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美感,而且在气韵上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图片

图片

5、个性鲜明董其昌的书法在明代书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而他的个性也是其书法风格的重要特征之一。他追求自然与平淡的美学境界,不喜欢过于张扬的笔墨表现,而是注重通过笔墨的自然流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的楷书、行书作品都体现了这种自然与平淡的美学境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图片

图片

6、董字好在哪里?董其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是他的行草书。《华清宫词》是董其昌的典型代表,笔墨润秀,毫无迟滞之笔。文字结体和章法布局都极其疏淡,透露着自然平和、温润潇洒的气质。康熙曾评价董其昌的草书:“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

图片

图片

7、董其昌书法成就董其昌的书法,早在他生前就得到了至高的评价,时人称之为“海内学士士大夫盛推为诗文书画三绝”。他也是明代追述二王传统的最后一位有成就的大家,对此后近数百年书风影响至深。事实上,董其昌以后,中国书法史上再没有出过一位帖学大家可与之抗衡的了。他名副其实,堪称中国书法帖学的殿军。即便到了晚清,碑学思想盛行,其间大佬们多对他不满,但也不敢否定其成就。董其昌主张:“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强调学古的目的在于求变、创新。把古人的书法技法与风格作为自己书写中的“骨头”,而后“筋、血、肉”随着其人生态度、仕途经历等发生变化,或增或减,或大或小,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强或弱逐渐融入书写状态中。他的“变”在技法上最突出的是把山水画中“墨色”的变化运用到书法创作中来,在“意趣”上把规避政治风险的人生体验注入书画创作中,并发挥到极致。在书画当中表现自我的一种精神状态,并伴随着人生起伏跌宕,融入自己的精神感悟。他和秦代李斯的篆书之“变”,汉钟繇变隶为楷之“变”,王羲之、王献之的今古文字之“变”,赵孟頫的复古之“变”,徐渭的乱而不乱之“变”等等,同样都是变化古人,却风格各异、自成一家。通过研究董其昌书风变化过程、变化轨道以及变化历程和变化中的得与失,通过对这一“变”的研究,可以为学书者提供一些启迪。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董其昌其字、其画、其人 (一家之言)董其昌笔致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是明朝著名书画大家。董其昌留存于世的作品,更是成为了明末清初画坛作家的代表人物,每一幅画作的拍卖价格都格外高昂,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拥有。如此厉害的大师,晚年的名声却混乱不备受争议,还有人称他为“恶魔和淫棍”,这是何故?一、因字丑闹了笑话所谓书画大家,往往少年就颇有才气。董其昌早年间的字迹却异常丑陋,还闹了一场笑话,丢了一个重要的机会。万历十七年,董其昌参加当时的会考,他有些聪慧之处,在文章中也颇有心得,所以看到考卷上的题目并没有犹豫,便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自以为不错的文章,颇有自信地出了考场。却不曾想,最后的结果只是屈居第二。董其昌感到不服气,特地去询问了原因。原来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仔细查阅董其昌等考生的文章,董其昌所写的内容和寓意尤为出色,但是字迹却像狗爬一般,看起来晦涩难懂,而文章的卷面以及字迹才情也反映了学生本人的优劣,所以考官便将他的文章打了下来,只给了个第二。董其昌得到了这般结果之后,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有一种屈辱感在身上胸腔中响起。因为他本来以为自己的文章,或者某些寓意有了疏漏,却不曾想,竟然是因为自己的字迹太丑了。哪有人因为字迹丑陋,而活活丢了第一的名头?要知道古代考科举的时候,每一名都是至关重要及其影响未来的仕途的。所以他大受刺激,回去之后认真磨练,不仅临摹了各大书法家的字迹,还日夜苦修,终于悟出了心得,写出了一手好字。

图片

图片

二、书法造诣得到肯定董其昌的书法造诣高到什么程度?晚明时期,赵孟、文征明书法盛行,许多文人才子也会临摹这两位大师的字迹。董其昌却不同,他综合了晋、明、宋、元各家的书风,在诸多文人才子之中,自成一体,漂亮的草书飘逸空灵,风华绝代,受到许多书生的追捧临摹。当时还有学生主动去询问董其昌,为何字迹如此飘逸风流?董其昌本人也毫不吝啬地讲出了心得:书写字迹所有的字体之间的间隙和大小都要恰到好处,否则有的字迹在纸张上看起来过大,有的字迹在纸张上看起来过小,整体的形象不够美观,看起来也不符合董其昌内心对于书法的追求。书写规整的同时,用墨也有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两相结合,才能写出如此俊逸的字体。

图片

三、书画成就得到赏识董其昌的书画字体不仅在明代得到了赏识,一直到清代初,当朝的皇帝康熙、乾隆都倍加推崇他的书法,甚至亲手临摹过。他们将董其昌的书画挂在自己的书房之中,每天早上起来都要看一看,晚上睡觉之前也要看一看,由此也可以得知,董其昌的书法成就是有多么受当朝皇帝的赏识了。因此清代许多文人学者和考生,在考卷上也开始临摹董其昌的字迹,形成了一股风潮。董其昌所说的名言:“晋人书取韵,明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也被无数文人才子写在纸上,挂在自己的窗前,日夜揣摩,就是为了能够学得董其昌的一丝真迹。他当年写下的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等,都被身份贵重的统治者抢着收藏,一直保留到今天。当然也成了国宝被后人珍藏欣赏。

图片

四、晚年专情房中术书法造诣如此高,又被受推崇的大师,为何最后的名声却倍受争议?因为董其昌的成就越来越高之后,开始做一些荒淫无道之事。根据野史、笔记记载,董其昌晚年官运亨通,本可以节节高升,但是因为当时文字狱盛行政治环境越来越敏感,他不愿意插足于险恶政治中便告老还乡。慕其盛名当地的富贵人家都请他写字画画,天长日久董其昌积累了大量金钱以及当地有权有势的人脉成了一方人物。董其昌早年家境贫寒行事收敛,晚年功成名就又有钱财便放浪形骸起来。笔记文《民抄董宦事实》《黑白传》载,董其昌开始用银钱买了许多美女小妾用于修行房中术。不满足后又强抢民女,把妇女弄怀孕后不愿负责,让家丁把妇女绑在柱子上足踹孕妇肚子试图打胎,最后将孕妇肚子残忍剖开取出胎儿……这件事情传出去后,四里八乡的人们对他感到深深地厌恶。但是董其昌却不在乎,他有才华有人脉,什么事情摆不平?董其昌看不起穷困的村民,常带家丁们去辱骂他们,更是嘲笑戏弄买来的奴仆。如此怙恶不悛恶贯满赢惹得村民们借强抢民女残害孕妇事群起而攻打上门去一把火烧了董府,史称:“民抄董宦”。(另一说,强抢民女残害孕妇是其儿子所为)

图片

许多后人在参观董其昌所留下的书画时,总会赞叹不已,带着一种崇拜的心情去了解董其昌的生平。却未曾想到他晚年所做的事情如此放荡邪恶,令人口瞪目呆。更多的人在了解董其昌晚年所做的恶行后对他深痛欲绝,甚至还有人写文章声讨他。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位明明艺术造诣如此高的书画大师,到了今天,名声仍然会如此不堪!或许这也是后人很少有人学“董字”的原因吧。沽名钓誉之辈或许会在私底下做阴险之事,表面上还是要及面子的。董其昌这种完全不顾及自己的面子,甚至是仗着自己早年所做下的一点成就,故意辱骂别人,以恶行为乐的变态心理也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图片

文/图均源于网络 2022.8.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本文链接:http://ph6.rsmeili.com/xinwendongtai/49556.html

在线咨询

电话: